《左鎮人爺爺,您幾歲?》:不是最老,就不重要了嗎?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左鎮人爺爺,您幾歲?》:不是最老,就不重要了嗎?

《左鎮人爺爺,您幾歲?》:不是最老,就不重要了嗎?

©巴巴文化《左鎮人爺爺,您幾歲?》

《左鎮人爺爺,您幾歲?》一書的故事靈感是來自於左鎮人橫跨了近四十年的研究。左鎮人是1970年代在台南左鎮菜寮溪採集到的數片人骨,1976年時由日本學者使用氟—錳定年法,推定其年代為距今二到三萬年前,引起了相當的關注,此一研究後續也被廣泛地引用在教科書或學術報告中。

所以左鎮人幾歲呢?

由於左鎮人的人骨來自地表採集,並沒有相關的地層或出土物可以判斷其年代,加上氟—錳定年法並不是一個適當的定年方式,因此在2014年就有了重新測定年代的研究。這次的計畫主持人是清大人類所邱鴻霖教授,選用了技術成熟,也被廣泛使用的放射性碳十四定年法。由於這是一種破壞性的分析,在進行取樣前,透過非破壞性的XRF、紫外光先確認樣本的成岩作用程度以及樣本狀況,也精確地製作了樣本的複製品,取樣時也選用破壞性最小的方式,最終選定了兩件左鎮人頭骨,送到美國Beta實驗室進行測定。這兩件左鎮人的年代分別為距今三千年,以及距今兩百年,與過去認知的三萬年相差甚遠。

為了更加確認左鎮人的年代,研究團隊又將定年為距今三千年的樣本,送到澳洲國立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碳十四定年實驗室進行分析,並得到了相同的結果。研究團隊花費了很大的心力,才有了繪本中左鎮人爺爺自述「以前,大家說我已經三萬歲,是台灣第一個被發現的人。後來,又說我沒那麼老,只有三千歲。」

不是最老,就不重要了嗎?

負責左鎮人年代重新測定研究的邱鴻霖教授,接受《考古臺灣》一書作者訪問時說「重要的是去解釋演化的進程與演變的機制,而不是爭『第一』」。考古學是透過研究出土文物了解過去人類生活的學科,所以考古學家的工作並不包含對文物進行估價,因為這並不是我們研究的目的,文物的價值在於它背後反應的人類生活,而非在現今社會中值多少錢。我想這也是繪本作者的觀點,不論是不是最老的臺灣人,他都是曾經生活在臺灣的人。

左鎮人不會因為不是臺灣最老的人就沒有研究或典藏的價值,距今三千年前的台灣,是沒有文字紀錄的新石器時期,還是得透過出土的物質文化去了解當時的人類生活。此次研究除了放射性碳十四定年,也同時做了碳氮同位素的測定,這個檢測可以輔助我們了解左鎮人的飲食攝取,檢測結果也與新石器時期的台南相符。此外,有了這一段重新測定年代的過程,也是讓這個文物有更加特別的一段經歷,除了代表左鎮人生活的年代,也代表當代學者對於知識產出的嚴謹態度。我們也可以期待,或許未來也可能出現其他非破壞的分析手段,可以從人骨裡獲得其他更多的資訊,讓我們更加了解左鎮人的生活。

左鎮人……是爺爺嗎?

這本繪本透過左鎮人爺爺的自述,想像自己活在三萬年、三千年、三百年前,當代、或是三萬年後的左鎮會有怎麼樣的生活。繪者很用心的考究了台灣原生種動植物的圖像,畫面裡也可以發現一些考古文物(例如巴圖形器、魚卡子),每一頁都很豐富也充滿了小細節,繪者真的下了相當的努力在設計各個年代的畫面。最後說一個小小的冷知識,雖然透過某些骨骼特徵是可以辨別性別,但目前所典藏的人骨碎片不具備有辨別性別的條件,這次的研究也沒有做DNA的測定,所以左鎮人其實並不一定是爺爺,也說不定是奶奶喔XD


參考資料
邱鴻霖、陳有貝,《2016 左鎮人再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陳歆怡,《2017考古台灣:穿越時空的蒐尋、解謎與保存》。臺北:經典雜誌出版社。

全文經 蛀牙 授權轉載

►相關書籍:巴巴文化《左鎮人爺爺,您幾歲?》,王淑芬 著
►延伸閱讀:外星人與媒體識讀:《小黑啤玩台灣:台東篇—找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