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式領導:不可以斥責,也不可以稱讚部屬,我這主管也太難當?!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民主式領導:不可以斥責,也不可以稱讚部屬,我這主管也太難當?!

民主式領導:不可以斥責,也不可以稱讚部屬,我這主管也太難當?!

透過與阿德勒心理學權威岸見一郎的對談,對於如何當一個中階主管領導下屬,有著更進一步的認識。岸見一郎認為上司與部屬的相處過程,不可斥責,也不可稱讚。提問者不明就裡,就此主題更進一步請教岸見一郎,希望能夠解開他的疑惑。

以下粗體字為岸見一郎的回覆,值得我們細細咀嚼,了解何謂上司、何謂部屬。在「民主式領導」下,兩者如何相處才能共創雙贏。


斥責為什麼不好?

以前關於親子相處之道,老師曾給我建議「不可斥責,也不可稱讚」。上司和部下之間的關係也一樣嗎?

沒錯。

父母和子女是關係對等的人。老師這麼告訴我,我也贊同這樣的想法,所以我和兒子之間的關係也有所改善了。領導人和部下之間的關係,也同理可證吧。

領導人和部下是「對等」關係,領導人不是靠「權力」帶領部下,而應該以透過「言語」建構合作關係為目標。我認為這才是領導人原本應有的態度。你也可以稱之為「民主式領導」。

可是也有人認為「斥責」和「發脾氣」不同。摻入私人情緒發脾氣當然不行,但斥責本來就是上司的工作之一,不是嗎?現在這個時代上司動不動就被說是「職權騷擾」,所以我其實也很小心。但當部下犯錯時,不明確地斥責他,他不會改過,就有可能一犯再犯。所以當上司的人不是應該斥責部下比較好嗎?

我認為斥責是錯的。
因為斥責和發脾氣本就分不開。有人說「我不是在發脾氣。我只是在斥責他」,但人其實沒有這麼厲害。當你在斥責他人時,幾乎可以說一定會伴隨著發脾氣的情緒,我想這是無庸置疑的。
所以斥責和發脾氣本就分不開。
重要的是要學習取代發脾氣的方法。最近職權騷擾這個字已經在社會上普及開來,像以前那樣,什麼都不想就罵人的人變少了。
即使如此,現在還是有很多人認為斥責是必要的,就像你剛剛說的一樣。

我不認為斥責是必要的。如果有必須要求改善的地方,用說的就好。而且不能期待說一次就能改變,必須有耐心地一說再說。如果是緊急狀況,當然必須制止他繼續下去,但這種狀況也是用說的就好,不需要訴諸情緒。

可是只要是人,難免就有忍不住火冒三丈的時候吧。這樣也不行嗎?老師說的話,我理智上能理解,但真要實踐,我覺得自己內心的壓力會愈積愈多。這樣也很不健康、不健全,我甚至覺得這樣和老師的主張「為了幸福而工作」背道而馳。所以到底應該如何是好呢?

過去你為了小孩來找我諮商時,我跟你說過很多阿德勒(Alfred Adler)的話吧。他和佛洛依德一起研究心理學,後來分道揚鑣創立了獨家的「個人心理學」。

對。老師長久以來都專精在希臘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的研究。當時老師教給我的阿德勒心理學真的救了我。

阿德勒不認為有「忍不住火冒三丈」的狀況。你或許想說「平常我是一個溫文爾雅的人,絕不會喪失理智被感情主導」,不過這是錯的。人有能力瞬間判斷自己所處的狀況。
舉例來說,假設你在咖啡廳被店員灑了一身咖啡,而且那件衣服還是你最好的一件衣服,你因此忍不住火冒三丈在店裡破口大罵。
那是因為在那一瞬間,你判斷「這個時候訴諸情緒才對自己有利,要生氣讓他道歉比較好」,所以流露出發脾氣的情緒。

不過用這種情緒去斥責部下,只會得到部下的反彈。
部下自己也知道自己做的是對是錯,所以心裡大概會想「你也不用說成這樣吧」。原本是為了改善部下的行為,結果反而和部下之間產生嫌隙,之後部下只會愈來愈不聽上司的話。

稱讚會帶來什麼問題?

嗯,我年輕的時候的確也有這種「你不說我也知道啦!」的暴躁情緒。小孩也常對我吼「不用你說我也知道啦!」可是老師的主張「不稱讚」,可能比「不斥責」更讓人難以理解。畢竟我們這一代老是被要求「以稱讚取代懲罰」,職場中的年輕人甚至會半開玩笑地說「你稱讚我,我才能成長」,甚至還有人會直接要求「多稱讚一點」。我自己也一樣,努力做出成果被上司稱讚時,心裡真的很高興。可是老師卻主張不應該稱讚。

稱讚會帶來二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有人會為了被稱讚而努力。被上司稱讚的人,會下意識地只做會被上司稱讚的事。反過來說,就是不會去做任何不會被稱讚的事。只要沒有人稱讚,就不會用自己的判斷去行動。不論是在教育兒童或是在職場,這種人都讓人傷腦筋。

這是指「缺乏自主性」嗎?這倒是真的,如果受人稱讚變成目的,為了讓自己成長而付諸行動的想法可能就會愈來愈少吧……也就是說,不會站在「身為專業人員,為了做更高水準的工作」的立場行動。這的確是一個問題。即使如此,不稱讚部下的話,也可能因為「那個上司根本沒有認真觀察我的工作狀況」、「上司給我的考績不公正」等,被部下抵制。實際上這種抵制也是常常發生的事。這樣真的可以嗎?

前面我說,稱讚會帶來二個問題。另一個問題更重要,那就是「人際關係立場」的問題。所謂稱讚就是縱向的關係,也就是立場高的人對立場低的人給的評價。
舉例來說家長帶小孩一起來諮商時,當家長在接受諮商時如果小孩很乖,有些家長就會稱讚小孩「你好棒」。可是如果是夫妻一起來諮商時,丈夫一定不會對在外面等自己諮商結束的妻子說「你好棒」吧。這是因為這些家長並未把小孩當成是對等的人,站在小孩的立場,縱然被稱讚「你好棒」,應該也高興不起來吧。

上司與部屬「對等」的重要性

也就是說因為稱讚不是「對等關係」下的評價。而老師的想法是領導人和部下之間是「對等關係」是吧,這一點我也深有同感。不過在團隊決策時,既然我是領導人,老實說我會希望成員能落實我決定的事。如果為了維持對等關係,萬一變成「我不喜歡這個方針,所以我不要做」的話,不就天下大亂了嗎。就算這樣也應該貫徹「對等關係」嗎?

對的。上司和部下之間雖然任務角色不同,但還是應該建立起人與人之間對等的人際關係。斥責和稱讚都是上下關係的表現,所以我不認為斥責和稱讚有助於建立對等的關係。站在部下的立場,只有在確信自己和上司是「對等關係」時,才會對上司敞開心胸。部下失敗時也不會隱匿,會和上司討論接下來該怎麼辦。反之如果不是對等的關係,部下可能就會因為害怕被斥責而隱匿自己的失敗。

嗯,我懂。什麼事都藏在自己心裡的同事,在職場上最讓人傷腦筋。

對吧?

結論就是上司與部下之間維持「對等關係」,更容易做出成果,所以最好不要「斥責」也不要「稱讚」。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不斥責、不讚美、不命令,工作竟然變順利》,岸見一郎著

►延伸閱讀:帶「人」好難?21堂主管帶人學,幫你突破職場困境
►延伸閱讀:《打造將才基因系列》主管只說不教,就不配做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