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持續進步,一定會讓整體工作機會變少嗎?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科技持續進步,一定會讓整體工作機會變少嗎?

科技持續進步,一定會讓整體工作機會變少嗎?

現在幾乎不存在的工作:接線生。攝於1919年。

《財星》(Fortune)雜誌也發現民眾對可程式化工具機自動化(又稱為數控)十分感興趣,在1946年特別有一期談「自動工廠」,宣告「無人機器的威脅與承諾,已經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靠近」。該期專題文章〈無人的機器〉開頭就寫道:「想像一下,只要你願意,就能有一座像水力發電廠一樣乾淨、寬敞、持續運作的工廠,整個廠房沒有任何人。」未來的工廠會是由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來操作,無需(大量)藍領勞工。許多美國的管理者對這項承諾極感興趣,很高興有新的方法降低勞力成本。

確實,在這整個時期,自動化技術不斷進步,絕不僅限於數控設備與製造業。舉例來說,電話轉接在1920年代還是人工作業,通常由年輕女性來負責。當時的AT&T,就是「二十歲以下女性」這個族群在全美最大的雇主。而在接下來三十年間,電話自動轉接系統逐漸普及到全美,大多數轉接員遭到取代,到了1960年已經幾乎淘汰殆盡。各個地方市場只要引進自動轉接,年輕女性的工作機會就會減少。

科技進步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然而,整體工作機會愈來愈少的憂慮並未成真;從1950、1960乃至1970年代早期,勞工大致上過得並不差,而且對於具備不同技能的勞工,需求也持繼增加。像是在引進自動轉接後的幾十年間,雖然許多女性無法繼續在貝爾公司擔任轉接工作,但多半都在不斷擴大的服務業與商業辦公室裡找到了新的天地。

實質上,當時技術為勞工創造的工作機會,數量並不下於技術取代掉的工作機會。至於原因,就與汽車業進入量產後的情況相同,在通訊、交通運輸與製造的技術改進之後,就促進了其他產業部門的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就算是在引進這些進步技術的部門,也會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像是機器開始數控與自動化之後,並不會完全消滅掉人類作業員的工作;一方面是因為機器並非真正全自動,二方面也是因為在生產機械化之後,還會創造出一系列額外的工作。

最近有一項研究,觀察1940年以來美國職業的演變,發現許多藍領職業裡出現了大量新的職務名稱及工作內容,像是在1950年代就出現了玻璃工、技師、卡車與曳引機駕駛、水泥與混凝土整面工、工匠。到了1960年代,則出現了鋸木工、技師、分級與挑選工、金屬模具工、卡車與曳引機駕駛,以及加油工與潤滑工,承擔各種新的任務。製造業也持續為技術人員、工程師及文書人員創造新的工作。

在其他行業,新增的工作並不僅限於技術方面。像是零售與批發行業發展迅速,創造出許多與客服、行銷、後台支援相關的工作。就整個美國經濟而言,行政、文書和專業相關職業在這個時期的成長速度基本上超越了其他所有職業。而這些員工所做的工作內容,大部分在1940年代都還不存在。一如製造業的情況,在這些工作需要專業知識的時候,大部分公司還是延續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做法,僱用沒有正式資格的勞工,再加以培訓。而等到勞工受了培訓、能夠完成必要的任務,也就能因為這些任務的薪水較高而得到好處。

制度與時俱進的重要性

然而如果以為戰後技術的發展本來就一定會創造出新的工作、彌補被迅速自動化取代掉的工作職位,情況可絕非如此。關於技術發展的走向,當時正是勞資鬥爭的重大熱門議題;發展出的技術對勞工有利,也是由於背後的制度設置(特別是工會運動的制衡力量)引導了企業朝這個方向前進。

由於華格納法案與工會在戰事準備上扮演了關鍵作用,讓勞工力量得以增強,大家普遍認為工會將成為戰後美國制度結構的重要成分。在戰爭接近尾聲時,小羅斯福的內政部長哈羅德.伊克斯(Harold Ickes)在一次工會大會上證實了這項預期:「各位已經上路,別讓任何人阻擋、甚至是讓各位放慢前進的速度。」

工會把這話聽了進去,並且在戰後立刻讓大家知道他們是認真的。美國聯合汽車工會(United Auto Workers, UAW)在戰後首次團體協約協商當中,就要求通用汽車大幅提高薪資。通用汽車並未接受,隨之而來的就是一場大罷工。這種情況不只發生在汽車製造業。在1946年同年,還有另一場範圍更廣泛的罷工潮,美國勞動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稱之為「本國史上勞資衝突最集中的時期」。舉例來說,一次電氣從業人員的罷工行動,就讓奇異這家美國製造業龍頭陷入癱瘓。

工會與勞權的保障

工會運動並不是都反對自動化,而是正因為體認到自動化無可避免,希望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而讓所有利益相關者共享「降低成本」帶來的利益。他們要求的是要運用技術的進步,為勞工創造新的工作,並且讓勞工也能分享部分成本降低與生產效率提升所帶來的成果。例如聯合汽車工會就在1955年宣布:「我們願意合作……是為了共同尋找政策與計畫……確保更大的技術進步能帶來更大的人類進步。」

1960年,通用汽車在位於底特律的費雪車身部門(Fisher Body Division)設置了一台數控鑽床,並且認定操作這台機器的作業員薪水應該比照操作手動六角刀塔鑽床的作業員。工會不同意,認為這是一項新工作任務,需要員工擔負額外的責任、學習新的技能。

但這項問題有著更深層的涵義,工會希望用這次機會創下先例,確定現有的技術或半技術勞工對於新的工作任務擁有既得權利(vested right);但這種概念對管理者而言非常不利,等於讓他們無法控制生產過程或選擇組織方式。雙方協商不成,案件進入仲裁。1961年,仲裁員做出了對工會有利的裁決,結論中表示:「在本例中,管理階層的決定並沒有淘汰某項工作,也並未改變方法、流程或製造方式。」

這項裁決造成全面性的影響。對於操作數控機器設備的作業員,通用汽車必須提供額外的培訓、支付更高的薪資。這裡大致上告訴我們的是,作業員「為了操縱數控系統,必須習得額外技能」,而且「由於勞工需要付出額外努力才能操作自動化機器,也就有權得到更高的薪資。」事實上,工會在意的核心問題在於勞工培訓。他們堅持公司應該提供培訓,以確保勞工能夠習得操作新機器所需的技能水準、並從中受益。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權力與進步:科技變革與共享繁榮之間的千年辯證》,戴倫.艾塞默魯, 賽門.強森 著

►延伸閱讀:一個不工作的世界... 會進步,會好玩?
►延伸閱讀:報酬的矛盾:消失也沒人困擾的工作,卻有較高的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