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三歲開始說謊?》:讀腦科學科普書擬定教養方針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為何三歲開始說謊?》:讀腦科學科普書擬定教養方針

《為何三歲開始說謊?》:讀腦科學科普書擬定教養方針

攝影:Ludovic Toinel;來源:Unsplash

這本書不是教養書,而是腦科學科普書。跟其他科普書路線略有不同的是,本書彙集了許多家長感興趣的大腦與心智相關議題,例如歧視、人天生就會雙重標準、孩童的利他行為、男女的數理能力以及語言學習原理。

既然不是教養書,那家長看這個有用嗎?

閱讀此書並不會變身教養達人,但會對孩子的發展更為了解,也能對人類有另一個面向的認識。比如書中提到性別議題,作者認為人類的腦跟行為不會是非男即女,若是對男女有刻板印象更可能造成孩子發展的阻礙,那家長就可以多注意日常生活中別把能力的強弱跟性別連結在一起。

作者建議用正向強化(加入對方喜歡的事物)及負向處罰(移除對方喜歡的事物)。為什麼不推薦正向處罰?作者的三個理由是:

1.成效短暫,施暴者的行為會獲得正向強化。
2.孩子會產生情境規避及泛化的厭惡感,導致孩子討厭所有相關的事物。
3.孩子會效法。

「施暴者的行為會獲得正向強化」,意思是處罰的結果會讓施暴者覺得有用、孩子有反應,於是漸漸地變本加厲。我在猜想,這可能也是許多家長無法控制自己體罰孩子,甚至可以看做是一種成癮的狀態。

有一些家長或老師會覺得現在社會風氣太誇張,居然不允許處罰,但實際上要讓孩子有內在動力去進步,就不該做出會讓孩子「產生情境規避及泛化的厭惡感」的行為。

作者不完全否定正向處罰,但他提到「正確」且「立即」比強度還重要。作者解釋了「立即」卻沒有解釋何謂「正確」,這是略顯有些可惜的地方。

閱讀這本書的是一個有趣的體驗,過程中讓我一直回想我的孩子小時候的各種行為,心理一直有「喔喔!原來當時會有這個行為是因為這樣!」

書中有很多觀念值得家長參考。比如作者提到人類的腦跟行為不會非男即女,對男女有刻板印象可能造成孩子發展的阻礙,家長就能理解自己應該避免說出「女孩子數理能力比較差」這樣的偏見。

結論

雖然此書有不少專業詞彙,但因為作者提供了相關實驗的小故事,讀起來相當輕鬆愉快,當作小故事讀給五歲兒聽,沒想到孩子居然也聽得津津有味,還會在我停頓的時候催我繼續讀。書中還有一些腦科學家設計的心理測驗,家長可以對孩子做簡單的測試,看看兒童的行為是否跟科學家的結論相同。推薦此書給家長!

本文經 認真讀冊 輕鬆教囝 授權轉載

►相關書籍:親子天下《為何三歲開始說謊?:探究心智起源,解開0-15歲孩子的大腦與行為之謎》,謝伯讓 著
►延伸閱讀:想與孩子好好說說話,先確認對方是在準備好談話的狀態!
►延伸閱讀:不打也不罵:平和的父母這樣教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