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刺蝟島》:一場探尋城牆、砲台、堡壘遺跡的臺灣文化之旅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歷史上的刺蝟島》:一場探尋城牆、砲台、堡壘遺跡的臺灣文化之旅

《歷史上的刺蝟島》:一場探尋城牆、砲台、堡壘遺跡的臺灣文化之旅

鎮守旗津外海的旗後礮臺砲盤遺跡。攝影:林靜怡;來源:蔚藍文化《歷史上的刺蝟島》

名副其實的刺蝟島

刺蝟如其名,身上有著很多刺,防禦力超高還自帶反傷!來犯的人會因此受到傷害。而臺灣在某方面來說,也的確很像刺蝟。防空飛彈的部署密度之高,是世界上少數在此指標能夠與以色列相提並論者,要入侵絕對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所以,現代的臺灣絕對稱得上是一個「刺蝟島」。但這個「刺蝟島」的身分,可不是現代才有的,而是從大航海時代時就開始往刺蝟島邁進!

《歷史上的刺蝟島》一書,即是帶領讀者一探臺灣這個刺蝟身上,不同尖刺的前世與今生。看看臺灣如何在大小民變、外部勢力入侵下,一步一步打怪、升級城池、堡壘、大砲、飛彈,成為現在刺蝟島的模樣!

進入世界史的臺灣

十五世紀末,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探險家、商人為了直接與「神祕又富庶」的東方進行貿易,積極向海外探險,尋找新航路。最後歐洲人如願抵達東方,並殖民、尋找商貿據點,不只為歐洲人打開新的一頁,連東方世界都因此被帶入這個世界體系之中。

就在某個也許是風和日麗的日子,葡萄牙船隊沿著中國沿海向北航行,偶然間看到一座島," Ilha Formosa ! "船員大喊著。究竟這個美麗之島指的到底是不是臺灣已成為歷史之謎,但臺灣島在這個時代開始出現在航海圖之上,從一個中國東南外海無主的小島(即使上面有原住民,但當時沒人認為這裡有國家在統治),因為其地理位置逐漸成為列強虎視眈眈的島嶼。

這個地理位置,我可以!

臺灣向北可以跟日本、向南可以跟菲律賓、向西可以跟中國進行貿易。在當時東亞各國普遍實行海禁政策的背景下,臺灣成為走私貿易的天堂,以及歐洲國家眼中不錯的貿易據點。荷蘭人、西班牙先後到了臺灣,不只進行貿易,還興建堡壘以保護這個得來不易的貿易據點。

不斷升級的防禦工事

之後鄭氏來了、清朝人來了、日本人來了、國民政府也來了。臺灣這個島嶼歷經許多政權統治,不只要防範內部民變,也要面對各種外部勢力的侵略。每次大小民變爆發,臺灣各區域的城牆就會再往上升級,如臺灣府城、鳳山縣城都是一步步的更換建材、加固,甚至是新建城郭。

十九世紀中,列強不只對清朝的大陸地區發動攻擊,軍艦也時常侵逼臺灣外海。掛有大英帝國米字旗、法國三色旗的軍艦,均曾在臺灣外海巡弋,或是直接發動攻擊,新式堡壘與砲臺於是開始興建。如億載金城、旗後礮臺、大武崙砲台等等。

逐漸淡出歷史舞臺的城牆、砲台、堡壘

十九世紀同時也是世界工業發展極為迅速的年代,大砲不斷改良,火力也大幅提升,舊式的堡壘、城牆、大砲也因此逐漸喪失其原先禦敵的功用。有些因都市規劃拆除,有些因為年久失修而廢棄,默默成為某個學校的一道圍牆。但也有許多保留下來,成為現在都市景觀中的一環。例如北門、槓仔寮砲台、億載金城、安平古堡等等。

書中一一介紹這些已成為殘壁、古蹟的人造物,從這些事物認識臺灣這塊土地上的物換星移,以及臺灣與周圍世界的愛恨情仇(?)

是歷史書,也是旅遊指南

看完這本書的你,下次出遊不妨把這些書中提到的景點排進行程中吧!書中除了介紹它們的歷史之外,也有提到抵達的途徑,還有當地能看到的景觀。讓這本書不只是歷史書,也可以是你的旅遊指南,一起與朋友實際循著書中的路線,一一探訪這些刺蝟島上功成身退的退役軍事遺址!

全文經 歷史迷因 授權轉載

►相關書籍:蔚藍文化《歷史上的刺蝟島:前進全臺十四處戰爭與軍事遺構國定古蹟》,朱宥勳、瀟湘神、熊一蘋、謝宜安、班與唐、何玟珒 著
►延伸閱讀:又甜又嫩的臺灣竹雞:斯文豪在福爾摩沙的奇幻冒險!
►延伸閱讀:
藏於基隆山中的大武崙砲台:要塞、觀光客與黃金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