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嵬坡之變那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馬嵬坡之變那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馬嵬坡之變那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後人所繪楊貴妃畫像。繪者:鳥文齋榮之,約完成於1800~1820年。

第二天天剛亮,李隆基(唐玄宗)一行又出發了。中午時分,隊伍抵達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這是當時極為普通的一個大唐驛站。這也是現在知名度最高的一個大唐驛站。當然,在這個驛站中將會發生什麼,李隆基那時並不知道。他只知道,趕了半天的路很累,便帶著楊貴妃以及部分官員、皇子進驛站休息了。

由於驛站容量有限,禁軍將士只能待在外面。時值盛夏,又是正午,天氣越來越熱,將士們的心情也越來越煩躁。是呀,本來他們在長安過得好好的,現在卻被迫拋妻棄子、離鄉背井,連飯都吃不飽,連覺都睡不好,大熱天連個遮陰的地方都沒有!站崗日當午,汗滴腳下土。誰知龍武軍,人人皆辛苦!

將士不滿即將爆發

他們全都忍不住怨聲載道。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不滿,每個人的眼中都充滿了憤怒!如果把他們的怨恨情緒比作一個水庫,那麼此時水庫的水位早已大大地超過了警戒水位,洪水隨時都可能破堤而出,衝垮一切!

對此,經驗豐富的主帥陳玄禮非常擔心。他知道,就像水庫水位過高時必須及時打開洩洪口洩洪一樣,他也必須及時為將士們的情緒找到一個宣洩的對象,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這個對象,最合適的無疑是早已人神共憤的楊國忠!於是,他慷慨激昂地對部下說,如今天下崩離,無數人肝腦塗地,若非楊國忠胡作非為、禍國殃民,國家何至於此!我等何至於此!不殺楊國忠,無法平民憤!不殺楊國忠,不能救國家!他的話讓將士們一下子就沸騰了:我們早就盼望著這一天了!

隨後他們一起去找楊國忠算帳。這時,隨同李隆基等人逃出長安的二十多個吐蕃使節正圍在楊國忠的馬前訴苦,說他們肚子餓,讓楊國忠幫忙解決。楊國忠還沒來得及回答,就被士兵們發現了。

見他和胡人在一起,他們更火了。有人大叫:「楊國忠勾結胡虜謀反!」沒等楊國忠反應過來,一支箭已經射了過來,正中他的馬鞍。楊國忠知道不妙,撒腿就跑。可平素養尊處優的他怎麼可能跑得過那些士兵?剛進驛站的西門,他就被士兵們追上,剁成了一堆餛飩餡兒。士兵們還不解氣,又把他的腦袋割下來,用槍挑著掛在驛站大門外示眾。

……(略)……

難以平息的怒火

此時正在驛站裡休息的李隆基也聽到了外面的喧嘩聲,忙問左右:「什麼事?」左右告訴他是楊國忠造反,已被將士們殺了。李隆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怎麼可能?說楊國忠造謠,他信;說楊國忠造假,他信;說楊國忠造緋聞,他也信;但要說楊國忠造反,他是萬萬不信的!

他慌忙拄著拐杖顫顫巍巍地來到了驛站的門口。看到群情激奮的禁軍士兵,他一下子全都明白了─一定是發生了兵變!不過,他並沒有指責士兵。他畢竟久經風浪,知道目前的當務之急是要平息士兵們的怨氣,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略)……

沒想到將士們依然全都一動不動地站在門口,表情依然嚴峻得像正在參加葬禮,手中的刀槍依然閃著刺眼的寒光。李隆基很尷尬,也很不悅─居然把皇帝的指示當成放屁!不,屁都不如!聞到屁你們還會掩鼻呢,聽了我的話你們竟然什麼反應都沒有!可是他又不能發作,只好讓高力士出面詢問他們到底想幹什麼。

陳玄禮代表麾下將士高聲回答:楊國忠謀反,貴妃是他的妹妹,不宜再侍奉在聖上身邊,希望陛下忍痛割愛,將其正法!李隆基聞言大驚。要親口下旨殺掉自己最心愛的女人,這是他之前做夢都沒想過的!然而他也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他不答應士兵們的要求,後果肯定是災難性的。他只能喃喃地說,這件事朕自己來處理吧。隨後便轉身回到了驛站內。

他倚著手杖,仰望蒼天,呆呆地站了很久。他到底在想什麼,沒人知道。但很多人都知道,再這樣拖下去是肯定不行的。見李隆基遲遲下不了決心,韋見素之子─京兆司錄韋諤急了。他鼓起勇氣衝到皇帝身邊,一邊不停地用力磕頭,磕得額頭出血;一邊大聲勸諫道,眾怒難犯,安危就在瞬息之間,請陛下速做決斷!

這個道理,李隆基怎麼會不懂?可是要他就這樣放棄貴妃,他還是無比不舍,還是無比不甘。

這是可以理解的。直到這時,他依然還是不願放棄保住楊貴妃的最後一絲希望,喃喃地說,貴妃常居於深宮之中,怎麼知道楊國忠謀反的事?關鍵時刻,高力士站了出來。他對皇帝說,貴妃確實無罪,不過將士們已經殺了楊國忠,他的妹妹卻依然侍候在陛下左右,他們豈能安心?將士們安心,陛下您才能安全啊。請陛下三思!

楊貴妃之死

高力士的話一下子點醒了李隆基。是呀,貴妃不死,軍心難安。軍心不安,他和他的大唐朝廷就可能毀於一旦!貴妃就算有一萬個不用死的理由,也不能不死!李隆基最終還是下達了賜死楊貴妃的命令。他命高力士把貴妃帶到佛堂,用白絹將其縊殺。一代佳人就此香消玉殞,時年三十八歲。

……(略)……

楊貴妃死後,她的屍體被抬到了驛站的庭院中。陳玄禮等人在驗明死者確實是貴妃無誤後,這才脫下盔甲,叩頭請罪。李隆基自然要竭力撫慰,並讓他們出去告知軍士。得知皇帝順應他們的要求處死了貴妃,將士們全都掌聲雷動,高呼萬歲。

這就是史上著名的「馬嵬驛之變」。那麼,究竟誰才是此次事件的幕後主謀?有人認為是太子李亨。史書上明確記載,兵變之前,陳玄禮曾透過東宮宦官李輔國與太子聯繫過,雖然李亨當時沒有表態,卻也沒有阻止。可見,他是默許的。

不過,要說是他策劃了這次事變,好像也並不太令人信服。因為李亨儘管當了多年的太子,可長期以來一直都是被邊緣化的,根本沒有掌控禁軍的能力,與陳玄禮似乎也沒有任何私交─陳玄禮是李隆基的心腹,之後也一直跟著李隆基,並沒有追隨李亨,而李亨繼位後,也沒有對陳玄禮有任何特殊的封賞,反而還逼迫他提前退休。

真相到底如何,我們已經不知道了。但毫無疑問,這次兵變對當時的政局是有著積極意義的。正是因為誅殺了禍國殃民的楊國忠和作為皇帝替罪羊的楊貴妃,將士們腹中的怨氣才得到了充分的消解,李隆基和他的大唐朝廷才能夠得以保全!

唐代詩人杜甫在他的詩〈北征〉中甚至將陳玄禮視為保存大唐國脈的大功臣:「……桓桓陳將軍,仗鉞奮忠烈。微爾人盡非,於今國猶活……」

本文摘自大旗出版《唐朝大變局:從安祿山的崛起到長安失守,再經馬嵬坡之變與史思明奪權》,雲淡心遠 著

►延伸閱讀:《聽古物在說話》:古人也有冰可以吃嗎?
►延伸閱讀:《聽古物在說話》:一葉清香,讀中國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