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猴痘···,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新冠肺炎···猴痘···,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

我們正迎來一個傳染病更頻繁發生的未來?

如果把小型傳染病算進來,每年可能有200起以上的傳染病爆發。在最近30次無預警的疫病大爆發中,有四分之三牽涉人類以外的動物。

當一個地方的疫病演變為全球大流行,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會受到影響。打從開始研究傳染病以來,我就一直很擔心這個問題。尤其是流感病毒和冠狀病毒這類影響呼吸道的病毒,因為傳播速度很快,也就特別危險。

然而,我們正迎來一個全球疫情發生率只會愈來愈高的時代,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都市化讓人類以愈來愈快的速度侵占自然棲地,與動物的接觸變多,病害也更有機會從動物跳到人身上;另一是國際旅行愈來愈頻繁,在新冠疫情爆發前,每年國際入境人次高達14億,而1950年時只有2,500萬。

新冠疫情的經歷讓人永生難忘,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我父母那一代對世界的認知,新冠病毒也改變了我們看世界的角度。除了變異株、突破性感染,更令人不安的是疫情會有好幾波,也就是確診數又突然大增。從歷史上的疫病流行就知道,疫情會一波接著一波來襲,但每回出現新一波疫情,我們總是措手不及。

全球疫情再起不是會不會發生,而是何時會發生。如何終結疫病大流行的威脅?我深信創新的力量。我在這本書會深入說明兩大類創新帶給個人、企業、政府的轉型契機。

疫苗誠可貴,解藥更關鍵

這次抗病毒之戰,我們創造了疫苗奇蹟,但疫苗誠可貴,要終結疫情、治療長新冠,解藥更關鍵。

地塞米松是從1950年代就開始使用的類固醇,可讓新冠重症病患的死亡率減低將近三分之一。然而,地塞米松有個缺點,如果患者太早使用,會在免疫系統應當全力阻止病毒複製的當頭,抑制免疫系統。

抗病毒藥瑞德西韋,很明顯有助於治療病情尚未嚴重到需要住院的病患。但仍需要在患者發病早期以靜脈注射治療三天。

索托維(Sotrovimab)是從SARS病患體內取出分離後改造的單株抗體,可用來治療目前已知所有的新冠變異株。但新冠肺炎的抗體製作昂貴,也必須在有能力為病患注射的醫療單位使用,而且只能幫助剛確診的病患。

為了拯救更多生命,許多研究人員開始尋找終極解藥,也就是價格便宜、容易施用、可有效治療不同變異株、能防止病患病情惡化的抗病毒藥物。

默沙東研發出抗病毒的口服膠囊莫努匹拉韋(molnupiravir),可大幅降低高危險族群入院或死亡的風險。不久後,輝瑞推出第二種新冠口服藥物帕斯洛韋(Paxlovid)。高風險病患若一有症狀就服用,並佐以一種可延長藥效的藥物,病情惡化為重症或死亡的機率可減少將近90%。

當疫情大爆發時,能有效治療非常重要。更何況有些病原會造成長期傷害,也就是所謂新冠長期症狀(長新冠),不只影響肺部,也可能影響神經系統和血管。有效治療不僅可以降低醫院的負荷,避免院內病患過多,造成排擠效應以致一些原本能存活的患者喪命,當更好的療法可降低重症與死亡,政府就能放鬆對學校與商家的管制,減少對教育與經濟的衝擊。

結合疫苗、準確篩檢、有效治療、即時物資配送,新科學與新作為可以改變許多人的生命與生計。

難以痊癒的經濟?世紀之疫開啟各項創新

新冠疫情衝擊各行各業,但未來經濟並非難以痊癒,因為疫情改變的,不只是衛生醫療領域的創新,更迎來一個快速變化的新紀元。

2020年3月,是人類社會開始加速數位化的轉捩點。
數位應用在許多領域都開始突飛猛進。這種躍進並不只是發生在某些族群或特定技術上︰老師和學生開始以網路平臺上課;上班族白天視訊會議軟體上開腦力激盪會議,晚上再揪朋友一起來一場線上趣味競猜之夜;阿公阿嬤上網註冊Twitch帳號,透過實況串流服務觀賞孫子、孫女的婚禮直播;還有,幾乎人人都變得更常在線上購物。

疫情讓大家不得不重新思考,什麼是各類活動可接受的另一種形式,曾經被視為次要的數位替代方案,一躍成為最佳的選擇。在新冠疫情早期,許多技術只能做到「夠好」而已,大家也只是湊合著用。但過去這兩年來,隨著趨勢漸漸明朗,市場對這些數位工具的需求持續存在,在品質和功能上也看到長足的進步,隨著硬體和軟體都變得更好,未來這種進步只會繼續下去。

眼前只不過是這個數位新紀元的開端,我們使用數位工具的機會愈多,在使用數位工具來改善生活品質方面也會變得愈有創意。

我在2022年初走筆至此,許多公司和員工仍在摸索他們的「新常態」是什麼,有些人已經完全回到辦公室上班,有些則維持遠距、完全不進公司,多數人是介於兩者之間,還在摸索最適宜的模式。傳統工作該有的樣子已被徹底顛覆,我看到許多重新思考做事方式的機會。

人類正在接近一個臨界點,當前工作場所的變革,只是各個領域變化的前兆。

孩童的新冠感染率比50歲以上成人還高?

在新冠疫情蔓延期間,還有個議題的爭議性不下於疫苗,亦即是否該讓學校停課。

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間,世界各國幾乎都曾因新冠疫情延燒關閉學校。2020年4月是疫情高峰,全球有幾乎95%的學校停課。到了隔年6月,也只有10%的學校部分開放。

學校停課的理由充足。孩童在學校裡互動頻繁,原本就是普通感冒和流感的溫床,換成其他病原怎會不同?而對於學校教職員來說,他們的職務並不包括冒著喪命風險工作。要求年長教師在疫情期間親自教學,而且是在沒打疫苗的情況下,等於要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工作。

但也因為大規模停課,在疫情早期有些數據誤導了我們。早期兒童確診案例較少,一項挪威的研究也發現學校發生的傳染案例較低,讓許多人(包括我)認為,孩童不像成人那麼容易被感染。然而,實情卻非如此。

在美國,截至2021年3月,孩童受感染的機率與18至49歲的成人相似,甚至還比50歲以上的成人還高。最初以為孩童比較不易被感染的論點,很可能是受到許多學校停課的影響,但其實孩童不是比較不容易被感染,而是當時較少機會被感染。而當他們真的被感染了,通常比較不會出現症狀,或病情嚴重到讓父母想到要幫他們做篩檢,這個問題可透過大規模篩檢改善。

 

本文摘錄自天下雜誌《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解析疫後新未來,傳染病預防、強化公衛、科技創新的契機》

►延伸閱讀:人類與病毒之戰─如何預防傳染病?
►相關書籍:天下雜誌《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 著

開根好_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_比爾蓋茲_天下雜誌

開根好_網站BN_夏天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