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沒提的美國獨立革命:美利堅建國神話背後的黑暗面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課本沒提的美國獨立革命:美利堅建國神話背後的黑暗面

課本沒提的美國獨立革命:美利堅建國神話背後的黑暗面

畫作內容為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爆發的普林斯頓戰役(1777年),中間後方騎馬的為華盛頓。繪者:John Trumbull,繪於1787年左右。

華盛頓:從郡測量員到軍事領袖

喬治.華盛頓出生於1732年,在家排行中間,父親是個平凡菸農。他發現自己處於維吉尼亞菁英種植園主社會的邊緣。幸運的是,他有兄長靠結婚進入殖民地最強大的家族之一。現在,這個高瘦的年輕人發現自己擁有一個個強大的恩庇者。那些貴人動用關係,操弄華盛頓進入一個令人垂涎的公職:郡測量員。

測繪地界在大致底定的維吉尼亞幾乎無利可圖。然而,往西越過阿利根尼山脈,就有數百萬英畝的無主土地──假設你忽視原住居民,更別提法國人了。在獲得任命幾天內,華盛頓就前往邊疆。這個年輕人會幫恩主圈占最好的土地,也會為自己物色一些精選的地產。這時他才十七歲。

一股貪求狂熱吞噬了這個維吉尼亞年輕人和他那些靠山。十三州殖民地都迷上了圈占、囤積和炒賣廉價土地。殖民地大多數巨大財富都來自於土地投機。然而,對華盛頓和他那些恩庇者很不幸的是,法國同樣也有對領地的無底貪欲。法國軍隊開始在肥沃的俄亥俄河谷地建立一連串要塞,就在現今的匹茲堡附近,直接穿過華盛頓的圈地。

做為回應,華盛頓那些有力靠山再度操弄他,這回讓他當上一支武裝部隊的隊長。華盛頓高大肩寬,很有軍事領袖的樣子。他也表現出真正的指揮才華。所以,他那些有錢靠山派他去西邊帶領一支美利堅人和易洛魁族民兵。這時他二十二歲。

點燃七年戰爭的導火線

法國殖民地軍隊人數遠遠超過華盛頓的小部隊。這一年是1754年,英法兩國處於和平狀態,法國人希望不發一槍就拿下俄亥俄河谷地。當這支維吉尼亞雜牌民兵往北進軍法方的杜根堡,要塞指揮官派出一支外交隊伍要去攔截華盛頓並談判。他們想要達成協定。

華盛頓獲報法方一隊人正朝他而來,在不明其意之下,他做了一個關乎命運的決定:他將伏擊並壓制進逼者。趁著下雨無月的夜晚,他行軍出擊,發動了偷襲。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並不清楚,而且有爭論。大多數人認為,法國外交隊伍措手不及,一槍未發就投降了。很可能的是,沒經驗的年輕華盛頓接下來控制不住他的戰士。我們知道,法方一隊人大多都被他的民兵及其易洛魁嚮導殺了剝頭皮,其中包括大使。我們還知道,當他坐下來給總督寫通報,這場政治災難甚至不是他心頭上最重要的事。在談到當晚那些駭人事件之前,華盛頓先花了開頭八個段落抱怨他的薪資太低。

一位英國政治人物概述了後果:「一個維吉尼亞年輕人在美洲邊荒發動齊射,震撼全世界。」華盛頓的伏擊引發了一場局部衝突。兩年後,那升高為歐洲人所謂的七年戰爭。這場衝突捲進了歐洲所有強權,並且持續到1763年。華盛頓腐敗又笨拙的土地圈占,幫忙點燃了一場漫長又要命的全球衝突。

美國建國神話的背後

這並不是美國人長久以來學到的典型起源故事。一個更為人知的傳說是將華盛頓描繪成一個有紀律、堅毅、可敬的領袖。那描述有一個人熱愛自由到拚上生命財產以求獨立,描述有一場革命是源自於思想而非出自於自私。

這種較高尚的描述是準確的。但是,同樣為真的是——一位又一位傳記作者都描述過,但學校課本有時會忽略——土地和自己的個人財富也是這位第一任總統的心頭大事。「在華盛頓的書寫中,最頻繁出現的主題,」有位傳記作者寫道,「莫過於他對土地的熱愛——更確切的說,是對他自己土地的熱愛。」另一個主題則是墮落。華盛頓是個揮霍的消費者。他想要最好的馬車、衣服和家具。地多錢少的他,是用來自英國商人的巨額貸款來支應他奢華的生活方式。

這種對財富的不懈追求,主宰了華盛頓的革命前歲月。在七年戰爭之後,他積聚了巨量的西方圈地。有一些是他正當買下的。在某些情形中,他規避了法律,利用假名或親戚名義暗中買下。其他土地則是以損害自家民兵為代價取得的──其中一些憤怒老兵如此宣稱。由於這般心機,華盛頓死後成為歷來最富有的美國總統。有個排名將他列為美國史上第五十九名富人。

這些私人利益如何形塑二十年後華盛頓造反英國的決定呢?在本書其他地方,我們將看到美國革命有許多原因,包括一種新發現而高尚的自決思想。不考慮那部分,就無法理解這場革命。但是,要是我們忽視華盛頓等開國元勳的經濟私利,以及由此產生的戰爭傾向,那就太傻了。

既得利益者的「不高尚」革命

對華盛頓財富的最大威脅就是繼續留英。到了1770年代,英國王室作廢了華盛頓一些比較可疑的土地所有權。英國還把俄亥俄河谷地的大部分許諾給加拿大,包括華盛頓一些最有價值的圈地。他將得讓出他所積累的一切。

許多簽署《獨立宣言》的人也是如此。像華盛頓一樣,這些菁英在英國的殖民政策裡也有非常多可以失去的。當時大多數美利堅人都反對一場革命戰爭,不過那些早年裡大多數美利堅人也無法投票。開國元勳面對著一套不同的風險和回報。並非巧合的是,他們享有英國殖民政策將會破壞的特權──貿易利益、大量西方土地所有權、奴隸擁有權、以及他們掌控的地方立法機構。如果這個殖民地政商階級沒辦法讓英國修改其貿易和商業裁決,那麼只有獨立才能維護他們的特權。

如果我們要問這場革命為什麼發生,就需要考慮這些菁英的誘因。很多人認為這場革命無可避免。但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都找到了通往脫英獨立的和平途徑。如果我們要認真看待本書背後的理論,那麼難道十三州殖民地和英國不是應該也不經一戰就尋求協議嗎?這場革命的口號是「無代表,不納稅」。為什麼不達成那般協定呢?我們將在本書看到幾個答案。然而,其中之一就是不受制約的私人利益。這本身並不能解釋美國革命,但無疑使得和平更加脆弱。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戰爭為何發生:戰爭的五大根源,以及通往和平之路》,布拉特曼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