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可以造成別人困擾!」釐清自己的個人守則,不再情緒內耗失控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我不可以造成別人困擾!」釐清自己的個人守則,不再情緒內耗失控

「我不可以造成別人困擾!」釐清自己的個人守則,不再情緒內耗失控

圖片來源:canva圖庫

有時候,同理、肯定、良好的連結,就足以強化對方的快樂、自我價值與能量,使他能開始靠自己解決問題。但有時候,我們得想辦法促進非意識層面的改變。對有些人而言,即使得到再多同理和接納,依然卡在相同的問題出不來,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受限於「個人守則」(maxims),不斷採取無效的行動。遇到這種情況時,就得針對個人守則進行解決,協助對方獲得重要的自我覺察與找到新的對應方法。

對每個人而言,除了社會上的法律與規定,都還會擁有一套個人守則,這其中的內容多半來自於父母或自己。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個人守則,因此若能將焦點放在這裡,或許能帶來幫助。

個人守則涵括的範圍無遠弗屆,從家裡的整潔度,到該用什麼方式招待客人、要如何建立親密關係等等,皆可能包含在內。

以下舉出幾則個人守則的例子:

.我不可以犯錯。

.我不可以過於自滿。

.我應該要把每件事都做得很好。

.我不能展現出自己的脆弱。

.我得表現出別人想要與期待看見的模樣。

.我不可以濫用大自然的資源,所以我要經常反問自己:「能不能再將就一點?」

.我得確保身邊的每個人都過得很好。

.我不該對別人有所期待。

.我應該要恪守健康飲食的習慣。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都不可以說謊。

.我不可以造成別人的困擾。

.我不可以過度包裝自己。

.別人的需求應該優先於我的需求。

.我得時刻保持警覺,防範別人占我便宜。

.若別人對我生氣了,我一定得想辦法讓對方再次喜歡我。

.有人來找我時,我一定得表現出友善和快樂的模樣。

.朋友有需要時,我一定要出手相助。

個人守則的正面功能,是幫助我們採取對自身有利的行動,最好的情況是它們成為一種內在指引,帶領我們創造美好的生活。

 ▌ 過往的負面經驗會影響個人守則的形塑

然而,創傷與童年的負面家庭經驗也會形塑我們的個人守則。例如,當一個人在兒童時期表現出憤怒時,父母的反應令他感到失望,他很可能會發展出「我不可以表達生氣」的個人守則,而這個守則的出現,是為了避免重蹈覆轍,避免他再次經歷那種失望、受傷的感覺。但長大後,這守則開始造成反效果:因為他無法將憤怒展示於外,造成有些人會無視他的界線或未能善待他。

一旦把焦點放到個人守則,你所幫助的人或許會發現,他是依循著已不再適用的個人守則而活。這些守則可能會讓他無法用更好的方式來照顧自己,或是繼續使用某些百害而無一利的行為模式。倘若能意識到這一切,就有機會改變。

當事人也許會發現自己未經思考就預設了父母的想法,或自己一直依據某些守則而活,卻早已想不起這些守則從何而來。就像拿湯匙吃飯一樣,最一開始,這件事很困難,你該舀多少的量才好?在用湯匙把食物送進口中的過程,要如何避免食物滴落?要怎麼把湯匙放進嘴裡?只要學會了,我們連想都不想就知道要怎麼做。

它成為一種自動化歷程,我們甚至不會記得自己是如何學會、為何會這麼做。

把一個人可能採取的行動視為一張世界地圖,每多一個限制性的守則,就剪掉地圖的一部分。

舉例來說,你所幫忙的人,有著自己必須永保美觀的個人守則,所以她不能整天都穿著睡衣,也不能疏於打扮。她或許有個嚴格控管禮儀的母親,為了不讓母親失望,她得遵守許多規則,所以就算再喜歡,她也不能當個難以常保整潔的煙囪清潔員。各種守則與限制讓她的選擇愈來愈少,而這些嚴格的規範,讓她原本如世界地圖般大的行動範圍幾乎只剩下一座小島。如此一來,她得花上許多心力和精力,才能靠僅存的選項從生命中獲得想要的事物。

 ▌ 檢視無法控制的個人守則

做決定時,會格外突顯個人守則的存在。只要詢問「你為什麼不做你想做的?」或「你為什麼不停止做那些不想做的事?」內在規範和價值觀就會無所遁形。

如果你所幫助的這個人未去實現人生目標,或不滿意自己的生活現狀,很可能是那些矯枉過正的個人守則正在影響他。不妨詢問他「你為什麼不……」之類的問題,雖然聽起來又蠢又惹人厭,因為他當然有他的理由。但這麼做有其重要性,身為一個助人者要記得,能帶來偌大改變的,往往是這些不起眼且惱人的問題。當然,你可以禮貌地提問,我自己就常會這麼做,尤其是在非諮商的場合裡,像是:「當你講到不想參加表親的生日時,我有點疑惑,你為何沒在接到邀請時婉拒呢?希望你不會覺得我管太多。」

當對方回答這個問題時,往往會講出自己的個人守則,於是我會加以鏡映:「聽起來你有個守則,你覺得滿足母親的期待,比獨享一個清靜的周末還重要。」講完後可以先停在這裡,隨著他發現自身守則的存在,就愈能覺察到自己行動的背後原因,新的可能性將得以萌芽。他或許會好奇要如何改變自己的個人守則,當然,他也可能不以為意。

若你所幫助的人對自身守則所造成的束縛感到不滿,不妨與他分享你如何受益於調整個人守則與說明如何進行!


本文摘自《我想陪你好好聊傷》今周刊出版 

►延伸閱讀:與他人聊傷,療傷:從表示同理與肯定開始
►延伸閱讀:《更快樂的選擇》:快樂就是你現在的狀態,只要你願意相信自己是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