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戰爭》:歷史上的鹽與權力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供應鏈戰爭》:歷史上的鹽與權力

《供應鏈戰爭》:歷史上的鹽與權力

攝影:Trang Pham;來源:PxHere

一旦了解鹽的歷史,你不僅能了解貿易與商務的起源,還能摸清權力與專制暴政的根源。這世上自有統治者以來,統治者就嘗試以鹽作為統治手段:控制鹽、調節鹽、徵鹽稅,以加強他們的權力。將這種事做得最淋漓盡致的國家首推中國。

中國對鹽的管控

中國有十三個朝代,無數的統治者,其中有些朝代存續數百年。這些朝代從封建主義到共產主義,各有不同政治教條,但在中國幾千年悠久的歷史中,有一項不變的體制性常數:鹽的壟斷。統治者應該控制鹽、徵收鹽稅的原則,可以回溯到西元前七世紀,回溯到漢代以前;回溯到萬里長城建立以前;回溯到羅馬帝國、亞歷山大大帝、柏拉圖或亞里斯多德以前。早在馬基維利(Machiavelli)寫《君王論》(Il Principe)之前一千五百年,中國已經有《管子》——這可能是世上第一本有關現實政治權謀的第一本偉大著作──而《管子》很重視對鹽的控制。

根據《管子》的記載,春秋時代,管子(管仲)在齊桓公朝廷擔任宰相。他向齊桓公獻策說,「你若宣布徵人頭稅,無分男女老少都得繳稅,必然導致民怨反彈。但你若實施鹽稅專賣政策,不但鹽利『百倍歸於上』(歸於統治者),還沒有人逃得了稅。這才是財政管理之道。

套用美國科幻小說作家法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的話:「誰控制鹽,誰就能控制世界。」中國早期君王遵從管子這項建議,召募工人製鹽,嚴格限制蒸鍋尺寸、日產量等等,進而控制帝國境內配給與消費。國家既能控制一切,自然能以超出成本甚多的高價將成品賣給消費者,從而累積可觀的歲收;到三世紀時,鹽稅占全國營收幾近九成已成常態。

如此珍貴、對人類營養與健康如此重要的鹽,不僅是重要財政收入,它也引發各種意義更深的政治議題:權力多大才算過大?國家的角色應該止於何處,公民的角色應該始於何處?個人自由應不應該勝於國家安全?在什麼環境下,中央政府可以超凌駕於私人企業?

這幾個問題給人滿滿的現代感,但它們是西元前81年在中國帝國朝廷內一場辯論的主題,收錄在有關治理問題的最著名早期文獻《鹽鐵論》裡。辯論一方是現代派,認為壟斷鹽、鐵的生產是增加軍費、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環節;另一方是儒家門徒的改革派,主張結束中央化的鹽鐵專賣限制,並質問政府為什麼要「與民爭利」。甚至到了兩千年後的今天,也沒人能確定究竟哪一方贏了這場辯論;辯論結束後,鹽專賣持續了幾十年,隨後廢止,然後又迅速恢復。

持續至今的鹽專賣
理論家在研究現代中國的本質時,往往考慮到共產黨與它的觸角;他們想到毛澤東的傳承,有時甚至還會想到二十世紀以前的政治結構。不過,思考一下治鹽,應該會帶給他們更好的方向:中國必須建立龐大的中央集權官僚體系、必須管控民營企業,部分原因就在於控制這樣物質——不僅在上一世紀,兩千年來都是如此。除了偶爾出現的短暫空窗期,中國的鹽專賣一直持續到二十一世紀。

直到2013年,中國的「鹽警」——共有兩萬五千人,有自己特有的鹽晶狀金色徽章——還在不斷打擊線上賣鹽的民間商販。表面上,他們的主要任務不在於國家管控或財政營收,而在於公共衛生。中國的食品安全事件始終層出不窮,多年來「缺碘症」在鄉間也一直甚為猖獗。也因此,中國鹽專賣當局的最新任務就是盡可能為最多的人提供「加碘鹽」,即含有少許碘的鹽,可以防止缺碘症。到2000年,90%中國人已經領到加碘鹽,衛生部在2010年宣布,除了最偏遠的省分,它已經讓缺碘症在中國各地絕跡。2016年,政府結束鹽價管控,號稱將兩千年來的鹽專賣打入歷史,儘管市場仍控制在國營大廠「中國鹽業總公司」手裡,許多人認為政府壟斷實質不變,不過換了名目而已。

法國的鹽稅

當然,專賣不是政府籌款的唯一手段;更常見的是稅,自古以來,統治者就在徵收鹽稅。從中國到英國到鄂圖曼帝國,政府都對鹽的售賣徵稅,但最惡名昭彰的莫過於法國的「加貝爾稅」(gabelle):繁重、專斷不公,有些地方稅率高得嚇人,其他地方卻免徵,法國人民無不恨之入骨。就若干意義而言,它可說是今天所謂稅務系統的濫觴,有些像是那種讓許多家庭不敢開暖氣、不敢用電的能源稅。難怪當法國大革命爆發時,革命群眾的中心訴求就是廢掉加貝爾稅。

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幾年,加貝爾稅稅率愈攀愈高,讓許多家庭陷於飢餓與營養不良狀態。就算意圖減少食鹽消費的人也難逃加貝爾稅毒手,因為每人每年必須買七公斤鹽,即所謂「鹽的責任」(sel du devoir),想逃避加貝爾稅根本癡人說夢。走私事件頻傳,違規者受到嚴懲:男、女、孩童都會下獄,或被送到帆船上充當划槳的奴隸。有人遭酷刑,有人被當眾羞辱,還有人被送上最可怕的處決形式「死亡輪」(broken on the wheel),慘死輪下。幾百年下來,民怨沸騰,加貝爾稅收也一起攀上高峰,到法王路易十四時,此項稅收已成為法國公共財政的主幹。

路易十四的財政部長尚—巴蒂斯特.柯爾貝(Jean-Baptiste Colbert)曾有一句名言:「徵稅的藝術就像拔鵝的羽毛一樣,既要拔最多的羽毛,又要盡可能讓鵝別亂叫。」只是柯爾貝推動的加貝爾稅改革結果讓鵝叫得更兇:他將加貝爾稅法律條文化,把原本非正式的規則變得更加嚴厲。因逃稅而受罰的人於是愈來愈多。鹽稅不是法國大革命的唯一理由,但它成了代表舊制度(ancien régime France)一切惡行劣跡的標誌:它成為法國各地叛亂引爆的一個政治夾點。1790年,革命派在罷黜王室後,立即廢止了加貝爾稅,所有遭控走私或違規逃稅的人都獲釋。只是拿破崙在1806年又悄悄將它還魂了。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供應鏈戰爭:砂、鹽、鐵、銅、鋰、石油的戰略價值》,埃德・康威 著

►延伸閱讀:《晶片戰爭》:台積電跌倒,世界經濟大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