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朋友跟我分享一個例子,她有一天回家,她的媽媽跟她說,她買到一批很便宜的口罩,覺得很棒,她知道孩子們沒有足夠的口罩,所以想分給他們用。結果我朋友說,「蛤,可是現在怎麼可能買得到一大批口罩?妳不會是被騙了吧?」她的媽媽一聽到立刻跳腳,非常生氣地說,「我辛辛苦苦地幫妳們買口罩,結果沒得到妳們的感激,你們反而說我被騙了,妳們這些忘恩負義的小孩!」「哪有像我這樣的媽媽!」然後就氣噗噗的離開了。
我朋友跟我分享這個例子,覺得百思不得其解,「我關心她耶,她為什麼要那麼生氣?」
其實這些例子很常在生活中出現,當一方在表達關心,但另一方給的回應卻不符想像時,這些衝突就會發生,有時候另一方甚至就會出現情緒勒索的語言,例如「你怎麼那麼不孝!」「你怎麼那麼忘恩負義!」等等。
今天我想試著從媽媽與女兒的角度去討論這個對話是怎麼產生問題的。這個媽媽她說口罩事情的目的是什麼呢?我想,她想說的是,她很關心女兒的健康,她很希望大家都有足夠的口罩度過這次的危機。但大多的父母在表達關心時並不太習慣直接用言語表達,像是「我很擔心你的健康。」很多父母會用物質給予的方式,比如說,幫你買水果、食物,把你的冰箱塞得滿滿的。
在這一個給予的過程中,父母從裡面得到兩個「需要」:第一,他需要用這種方式表達對你的關心,而不是直接以語言表達。第二,很多父母面對成年子女時,是會有很多挫折感的!因為從小到大,我們會需要感覺父母很萬能,父母也需要感到自己很棒,所以他可能會用他可以給予你的,或是他能做到的,來證明他自己有用,有所價值;而當小孩成年後,需要用到父母的地方卻越來越少,所以當父母能夠給予你物質時,他也能從中得到安全感,也感受到自己是有用的、有所價值。
可是這一次,例子中的媽媽想要給她女兒口罩時,她女兒的反應卻是「你不會被騙了吧?」這個「被騙」是什麼意思?也就是這位媽媽在表達關心時,她的女兒不但沒有接受,還懷疑媽媽是不是有判斷上的問題,所以媽媽的兩個需求全面被打到了,於是就跳腳了。
當然,不是說女兒這樣的回覆錯誤,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好讓這個溝通變得更順暢呢?我想,最大的重點就是:「請直接把你的關心說出來。」
媽媽或許可以這樣說,「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很擔心你們的健康,所以我聽到有可以買口罩的管道,我想幫妳們買一些。」那女兒在聽到這些時,先接受並且回饋母親關心的語言,其實也很重要。女兒可以說:「媽媽,你這樣關心我我很高興,不過我聽說口罩現在好像是由政府管理跟徵收的,會不會這資訊的來源有問題?媽媽妳可能要確認一下喔!」
這是什麼意思?也就是,你只是一個訊息的提供者,你身為一個顧問,你把這個訊息提供給你的媽媽,而你媽媽是主要做判斷的人,也就是你相信她的判斷能力。這樣的溝通方式,既表達到你已經收到了她的關心,而你也表達了對她的擔心與關心,如此的互動或許會讓我們的溝通更加順暢。
最近因為疫情,大家的情緒跟人心都是浮動的,所以你會發現諸如此類的衝突越來越多,有些人可能會因此變得很厭世,覺得怎麼會這麼容易起衝突?不過,這不是你的問題,我們因為環境的關係,心情遭受影響,帶著這些焦慮與擔心,我們有時候很容易跟身邊的人擦槍走火,有的時候稍微停一下,接受別人的好意,也釋放出自己的好意,善意,會讓彼此的溝通變得更加順暢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