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期間的中國假消息氾濫,兩個目的:分化台灣與激化對立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大選期間的中國假消息氾濫,兩個目的:分化台灣與激化對立

大選期間的中國假消息氾濫,兩個目的:分化台灣與激化對立

圖片來源:pixabay
認知作戰是一種國與國之間的軍事行動,為資訊戰之一環或影響力作戰的一種。過往,當我們在討論戰爭的時候,腦中浮現的畫面通常會是砲火、屠殺、性暴力等畫面。與一般傳統作戰方式最大的不同,認知作戰通常是在熱戰真正開打前,國與國之間早就已經發動的無硝煙戰役。

近年來台灣不論地方層級或是全國性的總統立委選舉,都時常觀察到針對選舉議題的資訊操作痕跡 。這些資訊操作的目的 ,往往不僅止於試圖影響台灣選舉的結果 ,更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台灣社會內部的對立 ,形塑社會不同群體之間的不互信感,進而帶給受聽者資訊超載與政治冷感 ,對台灣民主制度與社會對話產生排斥與不信任。

2020台灣總統大選期間,我們觀察到許多來自中國或透過台灣在地代理人所散布的不實訊息 。除了政治動機 ,有些製造或散布的行動者 ,也會因為經濟動機而以「去中心化」的方式進行協同操作。

中國共產黨擁有為數眾多的資訊作戰單位如統戰部 、國安部等,甚至會將任務外包給私營企業如公關公司 ,形成層層的傳播網路 。由於其資訊戰分工並不精確 ,因此造成了中國資訊作戰分散 、不連貫的攻擊模式。這樣的攻擊模式也是中國和俄羅斯在認知作戰上最大的差異。

▌ 中國官媒與社群媒體,激化台灣社會對立

觀察2024年總統大選期間,在202312月之前,中國延續2022以來的策略,目的是放大和強化台灣既有的社會衝突 。藉由揀選台灣已經存在的議題 ,進一步擴大這個議題的爭議之處,造成台灣社會對立。

主要操作手法是藉由中國官媒和商業媒體 ,以及中國平台有影響力的帳號 ,使用台灣媒體、政治人物,以及台灣政治評論粉專,將台灣內部已存在的故事和敘事再次擴散,例如「民進黨圖利特定廠商」、「民進黨欺騙民眾,食品標示不實」、「民進黨將台灣帶向戰場」、「賴清德的老家違建又逃漏稅」以及「桃色文化成為民進黨主流文化」等涉及民生、國防和政治人物爭議事件。

這些敘事試圖貶低被中國視為敵人的民進黨,並將其與民進黨的負面敘事進行連結,包括民進黨腐敗墮落、道德淪喪、治理無能,並且無視台灣民眾安全,肆意操弄政治,達到圖利政黨的目的。

雖然中國並非事件的製造者,但透過挑選特定敘事,宣傳對執政黨的負面訊息和疑美論,讓層級較低的中國平台帳號、境外匿名帳號,以及台灣的親中政治人物和媒體,呼應中國揀選的主軸,再重複敘事,影響台灣民眾的認知。

除此之外,為了增加敘事的擴散程度,攻擊者也過協同不實帳號,使用與主題相關的hashtag,將內容大量分享至各大社團,或是發布在個人頁面,塑造符合以上敘事的民意。

▌ 從經濟、文化方面下手,主動進行資訊操弄

隨著選舉投票日接近,中國轉而採取更為主動的方式進行資訊操弄 ,包含對台進行貿易壁壘調查並中止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部分項目 、稱民進黨製造謠言來指控中國對五月天施壓,以及散播賴清德有私生子和蔡英文秘史等涉及經濟、文化和民進黨政治人物的謠言 。

其中在經濟方面,由中國商務部和國台辦定調為民進黨政府單方面破壞兩岸關係,從微博熱搜上發動熱門話題 ,進一步由中國平台帳號和台灣媒體大量發布 「民進黨從 ECFA 獲得好處,還怪罪大陸」的內容,並由匿名粉專將輿論導向賴清德當選,中國將中止 ECFA,造成民眾的經濟恐慌。

文化方面,國台辦的回應定調了台灣親中人士對此事件的表述 ,並以跨平台發布影片和下廣告的方式,以兩岸藝人合唱宣傳兩岸一家親的對台統戰敘事。

2024選舉中,中國最積極發動的的線上操作事件包括賴清德私生子和蔡英文秘史,其操作平台之廣及資訊數量之多,顯示了這兩波操作的重要性,這類的認知作戰試圖強化民進黨候選人道德缺陷的敘事 ,並聲稱如果民進黨當選,台灣的經濟狀況將會更加惡化。

2022年地方選舉中國主打議題相比,2024總統大選中的兩大主打議題「賴清德有私生子」和 「蔡英文秘史」中 ,中國官媒及微博大V參與程度極低 ,操作主要透過大量不實帳號和生成式 AI 進行。

推測可能原因是這次操作內容屬於抹黑政治人物道德的假資訊 ,散播這類資訊對官媒來說有失格調。另一可能原因是這種容易歸因於中國操作方式,有機會造成台灣選民的反感。採用大量不實帳號協同操作的手法,能夠留下較少的境外介入痕跡,提高了研究者進行追蹤和歸因的難度,

也可能降低台灣公民對認知作戰的防備心,而進一步提升資訊操作的效果。


本文摘自 大塊文化《打台灣不如騙台灣》 沈伯洋/吳銘軒/台灣民主實驗室.著 

►延伸閱讀:阿共打來怎麼辦?武統、封鎖、還是經濟戰?
►延伸閱讀:面對解放軍的挑戰:恐懼來自於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