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圖庫
▲ 翻拍自《臺北道》P.148 〈一九四五年美軍繪製臺北地圖〉、P.149〈想像《臺北道》及其他〉
這是我第一次“閱讀”攝影書,如果說“文字”是語言思想的傳遞媒介,那麼“照片”興許是情感記憶的重要載體。
未經歷過沖洗照片的時代,在擁有數位相機與智慧型手機時,便不假思索的想將生活周遭的一切都記錄起來,彷彿這些記憶都能用影像的方式被封存,然而曾幾何時又會回頭翻看呢?
喜歡拍照紀錄日常的我,在今年購入以街拍為主打的類單眼相機款式,然而在使用不久後便心生疑惑,為何照著攝影帳號上的參數調整後拍攝,或是像教學文說的在自然光下拍攝直出,但拍出來的實況卻大相徑庭?
於是便詢問了鑽研攝影多年的室友,才明白原來影響拍照的關鍵,並不是「工具器材」本身,而是「構圖」。
▲ 翻拍自《臺北道》P.65 衡陽路二二八和平公園
將「構圖」理解為「思考」的過程,
透過畫面呈像,進行「有意識的」詮釋與表達。
雖然本書作者林國彰先生說:「我就只是拍下那個當下⋯⋯只有這個拍下來的動作,沒有其他了。」
但我更傾向藝術評論人暨影像研究者陳佳琦老師的說法——每張照片看似不經意的隨手快照、甚至像拍壞的照片,仔細閱讀卻能發現每一個定格之中都巧妙壓縮了各種符碼⋯⋯有幾張令人發噱的意外穿鏡,有些則像是攝影師亂入他人儀式,這類符號的碰撞可能為疲乏的景色製造活潑,也可能為人們對城市的日趨麻痺注入了陌生化與新鮮感。
▲ 翻拍自《臺北道》P.111 中華路西門町
坦白說在剛翻開這本攝影書時,我是驚訝的,因為習慣於閱讀文字,在沒有註解的情況下,僅憑直覺瀏覽大量的黑白影像,我感覺腦中頓時空白,但隨著繼續往下看‧‧‧‧‧‧
彷彿進入「紙本的路上觀察學院」,有些地方似曾相似,有些畫面忍俊不禁,在林國彰先生獨特、奇異的視角下,對臺北產生了不同的印象。
▲ 翻拍自《臺北道》P.134 泉源路北投硫磺谷、P.135 萬壽路指南宮
好像隨著每個年紀階段,著迷的事物就會不一樣,從透明感的日系風格,到寫實感的底片風格,逐漸喜歡相機直出的自然風格。
而對我來說,黑白影像是特別的,沒有濾鏡修飾,沒有冷暖色調,感覺是一種中性的存在——透過自然光影賦予溫度,藉由人的輪廓表情感受當下氛圍,因為雜訊減少了,我們能更聚焦在畫面本身,而每一個畫面,也都成為想像的延伸。
▲翻拍自《臺北道》內文P.16:臺北手簡──不確定《臺北道》的多重面向
▲截圖自《臺北道》林國彰攝影集 Google Map 拍攝地點
從一支iPhone 4 開始,匯聚 10 年間的臺北街頭觀察,林國彰先生透過當下直觀的想像,對比今昔、穿梭人群,或巧妙設計、或直覺捕捉,暗藏許多黑色幽默。(本書還有更多有趣的畫面與彩蛋等待挖掘)
翻閱至書末才發現,原來有每一張影像的說明,說是註解但看起來更像是詩篇,細讀下來十分有趣令人莞爾,更令人驚喜的是居然附上QR CODE,每一個標記都是他的街頭足跡。
同一個時空背景,同一個地點,每個人的視角與見解,卻可能截然不同,我想這也是影像的魅力所在,在看完這本攝影書後,也不禁期待跟隨地標,重新認識《臺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