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因設計》:正確的誘因,才能達到期望的效果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誘因設計》:正確的誘因,才能達到期望的效果

《誘因設計》:正確的誘因,才能達到期望的效果

攝影:Maël BALLAND;來源:Unsplash

對行為經濟學有興趣的讀者,應該對尤里.葛尼奇(Uri Gneezy)不陌生,他之前與李斯特(John A. LIST)合著《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那本書談誘因如何影響人的行為,以及怎麼透過金錢或其他心理誘因,引導人們改變。10年後,在葛尼奇的新作《誘因設計》裡,他將誘因設計上推得更遠,他指出,透過設置誘因去企圖激勵人的行動,是很常見的事情,無論是在職場、教育,或消費市場上,隨處可見。那,為什麼卻極少看到真正的變化呢?葛尼奇指出,這是因為「誘因」設錯了!多數的「無法達到目的」的問題,來自錯誤的誘因設置,進而無法引導出預設的結果。

許多時候,我們試圖透過獎勵來促進某種行為,但到頭來,這些獎勵卻澆熄了人們行為背後的動機。舉例來說,我們用回收金來獎勵資源回收,結果卻導致「賺取微薄回收金」成為「進行資源回收」的目的,反而使人們認為進行回收,會讓自己成了貪小便宜的小氣鬼。這個金錢誘因最後竟成了環保人士不想做的理由!做為相對的例證,我們來看看捐血這件事,血液是醫療現場非常重要的稀缺資源,但政府卻不會為此支付高額費用給捐血的志願者,反而以「捐血一袋、救人一命」這樣的口號,激勵人們主動捲起袖子來提供寶貴的血液。這是因為對捐血人來說,他們捐血的內在動力是自我允諾成為一個好人,而非賣血者。假若鼓吹捐血可以獲得高額費用,會破壞人們的自我允諾,進而降低捐血意願。

尤里.葛尼奇發現,當我們期望鼓勵人們從事某項特定行為(範圍相當廣泛,包括前文提到的捐血、資源回收等公益行為,或者家長意圖鼓勵兒女做家事、讀書或做運動,甚至是職場上主管希望激勵員工表現……不一而足),或者較為抽象的,期望將個人或組織的行為導向所期望的結果時,對於所使用的激勵手段(誘因),必須要好好思考設計。若直覺式的提供金錢或各種直接利益的誘因,卻忽略了「真正令人願意採取行動的動機」,有可能弄巧成拙,反而讓我們距離所期望的結果越來越遠。

而本書正是為了解決這樣的困境而生。無論你是苦惱的父母、焦頭爛額的主管,或者任何正試圖改變他人行為的人,如果你希望事情能夠如自己所願,你就必須閱讀這本書!尤里.葛尼奇教你「設計正確誘因」的正確三步驟,從正確診斷問題癥結所在開始,一步步設計出正確的誘因,促使人們採取符合目標的正確行動,同時結合賽局理論進行沙盤推演,確保誘因與行為一致,才能真正達成你所期望的結果。

全文由 天下文化 提供

►相關書籍:天下文化《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尤里.葛尼奇 著
►延伸閱讀:想要鼓勵大家捐血,是不是付錢給捐血者就好?
►延伸閱讀: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是需要練習的